赵美心
我国科学家在对嫦娥六号返回的月壤样品进行深入研究后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这一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正式发表,为理解月球水的来源和太阳系物质迁移提供了全新视角。
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精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CI型碳质球粒陨石母体撞击月球表面后形成的特殊碎片。这些碎片是陨石撞击熔融后快速冷却结晶的产物,其独特的成分特征为研究外太阳系物质向内太阳系的迁移过程提供了直接证据。CI型碳质球粒陨石以其富含水和有机质而著称,是研究生命起源关键物质的重要载体。
这一发现对解释月球表面水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提出,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就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贡献。这一认识突破了以往对月球水来源的传统理解,为揭示月球水的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未来月球探测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月球因其缺乏大气层和地质活动,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与地球环境不同,月球表面完好保存了数十亿年来陨石撞击的记录,其中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陨石记录中占比不足1%,而在月球样品中的发现为研究这类珍贵天体物质打开了新的窗口。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我国月球样品研究的科学价值,也体现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科研实力。